古建筑的式樣及屋頂造型
?中國古建筑的式樣專指屋頂造型。中國古建筑的屋頂造型主要有以下幾種:
廡殿,歇山,懸山,硬山,卷棚,攢尖,盔頂,盝頂。
中國古建筑以寺廟、庭院、祠堂等為代表,其獨特的建筑結構與風格成為中國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閃光點。
光是高翹的檐角、層疊的高度就足以讓現(xiàn)代建筑師們驚嘆。但其內部結構的細致與繁雜通過“解剖圖”展示出來后,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建筑的偉大所在,他們已經不是用簡單的“建筑”二字可以形容,而是藝術品。
中國古代建筑——寺廟
北宋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閣
轉輪藏閣,位于大悲閣右側,座西面東,平面和外觀與慈氏閣相同。創(chuàng)建于北宋,為單據(jù)歇山頂二層樓閣。建筑手法保留著突出的宋代特點。歷代均有過不同程度的修葺。1956年國務院撥款落架重修,拆除了明代重修時所添腰檐,恢復了北宋時建筑的原貌。這閣采用了大彎梁和插柱造手法,有極高的科學價值。閣內上層置放一直徑七米的八角形木制轉輪藏,上層罩金裝木雕佛三尊。這轉輪藏即為轉動的藏經櫥,是佛教取法輪常轉,自強不息之意,比喻佛法猶如車輪,輾轉相傳,永不停息。
北宋皇佑四年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
隆興寺占地82500平方米,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: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;被魯迅先生譽為“東方美神”的倒座觀音;中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;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;中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;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。此外,寺內東北側還建有集文物展示、旅游休閑為一體的明清代園林——龍騰苑。
隆興寺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條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。寺前迎門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,經三路三孔石橋向北,依次是:天王殿、大覺六師殿(遺址)、摩尼殿、戒壇、慈氏閣、轉輪藏閣、康熙御碑亭、乾隆御碑亭、御書樓(遺址)、大悲閣、集慶閣(遺址)和彌陀殿等。在寺院圍墻外東北角,有一座龍泉井亭。寺院東側的方丈院、雨花堂、香性齋,是隆興寺的附屬建筑,原為住持和尚與僧徒們居住的地方。
此圖為摩尼殿,摩尼是梵語,意為珠、寶。佛經上說:“摩尼珠,投入濁水,水即清。”摩尼殿取此名,取其去濁取清、脫離塵垢、證得清靜之意。摩尼殿內供釋迦牟尼,平面布局為十字形,面闊七間、近深六間。長33.32米,寬27.08米,重檐歇山屋頂,綠琉璃瓦覆頂。與一般重檐建筑不同處是把外墻砌到副階檐下,另在副階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頂抱廈。
北宋乾德二年 福建福州華林寺大殿
福州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位于福州鼓樓區(qū)北隅、屏山南麓,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。宋乾德二年(964年),吳越國王錢氏割據(jù)時,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,初名“越山吉祥禪院”。
宋高宗趙構賜御書“越名“越山吉祥禪院”。宋高宗趙構賜御書“越山、環(huán)峰”,明正統(tǒng)九年(1444年)賜額“華林寺”。名臣李綱、張浚等均曾寓游于此。
華林寺歷經幾多春秋,僅存大殿,后增建山門、左右配殿和廊廡。大殿為抬梁式構架,單檐九脊頂,高15.5米,面積574平方米。大殿有18根木柱,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撐,不用一根鐵釘。其建造手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筑中獨具一格,對日本鐮倉時期(12世紀末)的“大佛樣”、“天絲樣”建筑風格影響頗大。 盡管福州地區(qū)多雨潮濕,白蟻繁生,木構建筑很難以存,但華林寺的主要構件卻仍然保存九百多年前的原物,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建筑寺院,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。1983年被列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大殿雖經明、清兩朝多次重修,增建周廊下檐,但其主要構件仍為千年原物,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筑物。
故宮太和殿
中國古建筑的屋頂造型與形式配合,可建造出豐富多樣的單體建筑。
如故宮的太和殿,上承重檐廡殿頂,下坐3層漢白玉臺階,采用金龍和璽彩畫,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,開間11間,為紫禁城內規(guī)模最龐大,等級最高,體量最大的單體建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