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古建筑保護面臨困境
山西省3500多個古村落中,500多個正瀕臨消失。山西古建筑登記在冊的有28027處,這些古建筑中,許多都未設立保護機構,安全狀況令人擔憂。
曾經(jīng),山西省靈石縣冷泉村,一條青石主道,八條橫向小巷,村內(nèi)院落功能齊全,建筑類型豐富,建筑藝術精美。
如今,村里僅剩下一個六十多歲的單身漢和他年逾八十的老父親。因人跡罕至,整個村莊雜草叢生,房倒屋塌。當年的盛況,只能從“懷仁巷”“耕讀第”“種德鋤經(jīng)”等磚雕匾額中去揣摩想象了。
而在山西3500多個古村落中,因年久失修、居民減少等因素,其中500多個正瀕臨消失。
古建筑載附著歷史的靈魂,被稱為一個地方實物的史書、歷史的年鑒、文化的載體。面對偷盜、人為破壞、自然損毀、失火等諸多難題,古建筑保護成了文物管理部門的一塊“心病”。作為古建筑大省的山西,面對遍布全省的古建筑,又該如何留住這些歷史的記憶?
古建筑保護現(xiàn)狀不容樂觀
“在山西,幾乎每個村落都有清代甚至更早的古建筑。精美的有古廟宇、古戲臺,再不濟,也有幾處清代院落。”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規(guī)處處長許高哲說。山西古建筑登記在冊的就有28027處,進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172處,其中國保367處、省保121處、市縣保5684處。這些古建筑中,許多都未設立保護機構,面臨自然損壞、人為破壞和火災等諸多危險,安全狀況令人擔憂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山西73%以上的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險情。古建告危,附屬在古建筑上的壁畫情況亦岌岌可危。山西現(xiàn)存壁畫約2.4萬平方米,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及外在環(huán)境的改變,這些珍稀罕有的文化遺存出現(xiàn)了斷裂、起甲、空鼓、酥堿等多種病害,其中相當一部分險情嚴重。
此外,一些古村落雖未廢棄,但村中現(xiàn)代化新房比比皆是,傳統(tǒng)風貌被破壞殆盡。古村落的破壞,遠未止于有形遺產(chǎn)的消失。隨著村、鄉(xiāng)鎮(zhèn)行政區(qū)劃的重新劃定,一些古村落從名字就徹底消失。這些古老的名稱,從此永遠與歷史割裂。
資金技術制約保護
雖然山西古建筑保護一再被媒體及各地文物管理部門重視,但真正實施起來難上加難。文物主管部門也承認,大量具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應有的保護。原因有二:一是缺少資金;二是缺少人才和技術。
2011年起,山西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,實施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、五臺山重點寺廟維修保護工程、太原西山文化帶文物保護工程、彩塑壁畫保護工程以及瀕危古村落保護工程等,累計投入10.66億元。然而這樣的投入,與山西需要保護的古建筑相比,仍只是杯水車薪。
有專家指出,面對“很多需要維修”的古建筑,人才技術嚴重匱乏才是最大制約因素。如應縣木塔的維修,就是因技術原因,爭論了25年才得出“現(xiàn)狀修繕”的結論。山西古建集團董事長王國華說,傳統(tǒng)技藝大都掌握在老工匠手中,不是能通過有關部門的資格認證和短期培訓能解決的。他說,如果讓不懂行的人進行古建筑維修,會違背規(guī)律和傳統(tǒng)工藝施工,這樣的保護實際也是一種破壞。
怎樣更好保護
為了拓寬融資渠道,山西省曲沃縣2010年出臺了《古建筑認領保護暫行辦法》,組織、鼓勵、引導民間資金認領保護古建筑。古建認領,有效破解了“文物部門有心無力,民間力量有力無門”的難題,為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找到了一條好出路。許高哲說,山西文物部門擬將核心、精華的古建筑保護起來,把省保以下的文物全部放開,借助社會力量來維護。
而山西省文物局則建議,地方政府應負起文物保護的主體責任,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市縣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,以此促進各級政府認真履行文物保護的法定職責,讓文物建筑有人負責、有計劃、有錢養(yǎng)護和維修。
此外,山西省陽泉市民間藝術家協(xié)會副主席羅巍說,近年來仿古建筑及古建構件收藏熱不斷升溫,使得文物販子對古建構建的盜賣時有發(fā)生,讓古建保護難上加難。許高哲介紹說,山西擬出臺《文物建筑構件保護管理辦法》,讓有關部門在監(jiān)管時“有法可依、有理可循”,對破壞行為進行制約。目前,這一草案已報山西省政府法制辦審核。
“許多本應挽救與保護的古建筑,卻在城鎮(zhèn)化建設浪潮中遭到破壞?!敝袊褡褰ㄖ芯繒泵貢L楊東生告訴記者,他們專門就城鎮(zhèn)化過程中古建筑及古村落保護與利用進行過調(diào)研。對于古建保護,楊東生說,首先要摸清存在的問題,梳理出當?shù)毓沤ㄖ皞鹘y(tǒng)村落的分類、分布及發(fā)展變化趨勢,研究其發(fā)展客觀條件和內(nèi)在相關因素。其次要立足于當?shù)亟?jīng)濟文化特點,確立“古建筑與傳統(tǒng)村落保護與利用”驅(qū)動力模式,形成兼顧各方利益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價值體系。第三是在規(guī)劃建設上進行探索,在保持古建筑和村落特色、特征和時代風貌的基礎上,形成城鎮(zhèn)化建設類型和利用模式。(本文配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汾西縣師家溝村,有人居住的古建筑保護情況尚好,無人居住的則已破敗不堪。